泥鳅本是一种野生小型鱼类,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它的营养价值被人们发现后于是就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泥鳅的繁殖快,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十分适合养殖,目前也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是再容易饲养的产品如果不了解它的养殖和管理技术,后期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产量,那么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以及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泥鳅养殖池塘的准备
1、泥鳅池分类 泥鳅池分苗种池和成鱼池两种,苗种池面积30-60平米,水深15-40厘米;成鱼池面积100-200平米,达到可达600-700平米,水深达30-40厘米。
2、池塘面积 池塘面积以1亩左右为宜,长方形,不宜太大。水泥池面积100-150平米为宜,种苗可小一些,30-50平米为佳。池深一般50-100厘米。
3、水源与水质 泥鳅适应性强,无污染的江、河、湖、库、井水及自来水均可用来养泥鳅。根据泥鳅的生态习性,养殖用水溶解氧可在3.0毫克/升以上,ph在6.0-8.0,透明度15厘米左右。  
4、池塘土质 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生产实践表明,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5、池塘的处理 泥鳅个体小,生长慢,有钻洞本能,捕捞十分困难,逃跑能力强,只要有绩效的缝隙,它便能钻进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在建造成鳅池时,考虑到泥鳅特有的潜泥性能和逃跑能力,重点是做好防逃措施,同时也可以防敌害生物(蛇、鼠及野杂鱼等)进入养殖区。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泥鳅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陈旧池塘的暴晒 一般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暴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有利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
二、挖出底层淤泥 对于那些多年进行泥鳅养殖的的池塘来说,鳅苗入池前,必须要清除底层淤泥。因为池塘的底层淤泥都会淤积很多动物粪便和剩余饲料,是病菌生物生存的栖息地。一般情况下,用铁锹挖起底部40厘米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同时也要对池塘进行检查,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
三、池塘的清塘消毒 在泥鳅生产中,提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用药物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既可以有效的预防泥鳅疾病,又能消灭水蜈蚣、水蛭、淡水小龙虾、野生小杂鱼等敌害。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四、池塘培肥
可在药物清塘5天后加注过滤的新水2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150-250千克,用于培肥水质。用于培肥水质的肥料都是用有机肥来施肥基,每10天施发酵腐熟了的鸡粪400千克或猪牛粪600-800千克,均匀撒在池内或集中放在鱼溜内,让其继续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待水色变黄绿色,透明度 15-20厘米后,肉眼观察时以看不见池底泥土为宜,即可投放鳅苗。实践表明,如果施化肥时,可施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例如每立方米水可施氮肥7克、磷肥1克。
五、泥鳅养殖用水的处理 在大规模池塘养殖泥鳅时,常常会涉及循环用水,因此就必须对养殖用水进行科学的处理,根据目前我国养殖泥鳅的现状来看,通过物理方法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时很好的。包括通过栅栏、筛网、沉淀、过滤、挖掘移走底泥沉淀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定时进行换水等工程性措施。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泥鳅的投养与管理
一、泥鳅的投放模式  一种是当年放养的苗种当年收获成鳅,就是4月份前把体长4-7厘米的上年苗养殖到下半年的10-12月份收货,这样既有利于泥鳅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当年能达到上市规格,还能减少由于囤养、运输带来的病害与死亡。过大易性成熟,成活率低;规格太小到秋天不容易养殖成商品泥鳅。 第二种就是隔年下半年收获,也就是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收获 4月份至5月上旬正值泥鳅怀卵时期,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可选在2-3月份或6月中旬后放苗。
二、放养时的处理  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未5-10分钟。
三、水质调控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泥鳅池塘水质的调控方法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及时调整水色,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养殖泥鳅的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溶解氧的含量达到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6-8.8,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养殖中后期每2-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在20-50%。当池水的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就应追加有机肥。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经常关注水色变化,当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水体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要及时加注新水,或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避免泥鳅产生应激反应。

泥鳅养殖新技术大全管理技术精解视频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亩产(2)

二是及时施肥,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有机肥15千克左右。也可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千克尿素或2.5千克碳酸氢铵,以保持池水呈黄绿色。
三是及时消毒,6-10月每隔2周用二氧化氯消毒1次,若发现水塘水质已富营养化,还可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适当施一些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以控制水质。
四是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泥鳅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8-28℃,当水温达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
五是每天检查、打扫食台一次,观察其摄食情况。每20天用2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半个月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消毒食场一次。
六是防止缺氧,如果有大量的泥鳅浮于水面,驱之不散或散后迅速集中,就是缺氧比较严重了,这时一定要即使解救。